原料及相关技术

  • 机制和数据模型双驱动预测聚酯酯化酸值的探索

    孙燕琳;肖顺立;

    酯化物酸值反映了酯化反应的进行程度,酸值的稳定控制是后续缩聚真空系统运行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纺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提出了基于机制和数据模型双驱动的聚酯酯化模型,基于生产工况和化验分析数据开展双模型训练,对酸值进行预测的方案,部分替代离线化验分析,提升装置的运行控制水平,从而提高产品品质。

    2024年11期 v.53;No.42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征订启事

  • 欢迎订阅2025年《国际纺织导报》

    <正>《国际纺织导报》(双月刊),大16开,全彩色印刷,定价12.00元/册,全年72.00元,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1-1743,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7-6867,邮发代号4-245。《国际纺织导报》由东华大学主办,德国著名的专业出版机构协办,东华大学期刊中心出版。《国际纺织导报》开设有纤维原料、纤维与纱线、纤维生产、纺纱、机织、针织、非织造技术、产业用纺织品、印染与整理、测试与标准、服装与面料、营销与管理、环境保护及纺织资讯等栏目。

    2024年11期 v.53;No.42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欢迎订阅2025年《印染》

    <正>《印染》杂志由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国印染科技信息中心主办,曾三次入选“全国百强科技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收录,并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科技版)”,以及《纺织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2版)》T2级。《印染》主要报道印染工业科研技改成果、生产技术经验及国内外印染科技发展和产品信息,辟有研究报告、生产技术、测试与标准、讲座、述评、染料与助剂、设备与仪器、生态纺织品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纺织印染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染化料助剂、印染机械、仪器仪表检测等相关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2024年11期 v.53;No.42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欢迎订阅2025年《产业用纺织品》

    <正>《产业用纺织品》(月刊),大16开,全彩色印刷,定价12.00元/册,全年144.00元,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1-1595/TS,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7093,邮发代号4-492。《产业用纺织品》创刊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东华大学、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主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协办,东华大学期刊中心编辑出版。2025年,《产业用纺织品》重点选题方向包括高品质非织造材料、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用纺织品、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纺织品、海洋产业与渔业用纺织品、医疗健康用纺织品、交通运输用纺织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等,并欢迎自荐栏目主持人。热忱欢迎国内外产业用纺织行业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纺织高等院校师生、科研人员等将优秀研究论文发表在《产业用纺织品》上。

    2024年11期 v.53;No.429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纤维研究及生产技术

  • 原位聚合氧化锌抗菌聚酯纺丝工艺探讨

    周攀飞;汪文华;柳思程;李院院;杨新华;

    以自制的原位聚合氧化锌抗菌聚酯切片为原料,合理选择干燥条件、纺丝工艺,生产135 dtex/72 f聚酯纤维,考察原位聚合氧化锌抗菌聚酯的纺丝状况及纤维性能。结果表明:选择原位抗菌切片干燥温度150℃,干燥时间24 h,纺丝温度287~289℃,卷绕速度2 700 m/min,生产的原位抗菌聚酯预取向丝(POY)断裂强度较好,大于2.4 c N/dtex;对POY进行加弹处理,控制假捻变形速度600 m/min,拉伸比1.72,第一热箱温度180℃,第二热箱温度165℃,生产的抗菌拉伸变形丝的卷曲收缩率和稳定度均较好,断裂强度大于3.6 cN/dtex;所织造的抗菌织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葡萄球菌、白念珠菌的抑菌率均达94%以上。

    2024年11期 v.53;No.429 4-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高性能纤维及应用

  • 碳纤维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孙金贵;李宗家;李年华;戴俊宏;韩晔;郝雪琪;

    碳纤维增强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质量比,是先进复合材料的首选材料。由于碳的疏水性和化学惰性以及碳纤维生产过程中高温、碳化和石墨化等工序,造成碳纤维表面与聚合物分子之间界面附着力较差,这是长期存在且需要克服的问题。碳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两类,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碳纤维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了酸处理法、电化学法、碳纳米管接枝法、涂层法、等离子处理法及高能辐射法等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表面改性的效果,并结合实际生产指出了各种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2024年11期 v.53;No.429 8-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件三维编织仿真模拟

    张一博;朱玉清;季霞;

    为了准确预测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件三维编织过程中的纱线轨迹,基于等截面芯轴的几何特性提出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件的三维编织仿真模拟方法。首先,对各纱线与导向环的落点和接触点进行初始化设置,从而获取每根纱线与导向环的初始接触点位置坐标;其次,基于等截面芯轴的几何特性建立纱线轨迹预测模型,从而预测所有纱线的运动轨迹;然后,考虑到编织过程中纱线交织的交点坐标z坐标值一致,利用偏置系数对交织点处的x、y坐标进行偏置修整,从而表征丝束间的交织关系;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上述编织过程,将得出的纱线轨迹导入到SolidWorks软件中得到成型件三维模型,通过不同进给速度对编织角度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024年11期 v.53;No.429 13-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纤维后加工及应用

  • 高压输变电带电作业用屏蔽织物的开发

    徐炎炎;樊争科;侯琳;杜彦龙;田桓荣;

    为开发高压输变电带电作业用屏蔽面料,首先分析了织物的屏蔽原理和发展现状,明确了开发需求,接着通过纤维原料选择和双层织物结构设计,经过纺纱、织造、染整加工,成功开发了具备优异电学性能、阻燃性能及穿着舒适性的屏蔽面料。经测试分析,织物符合标准GB/T 25726—2010的要求,满足特高压带电作业防护需求,丰富了带电作业用防护服的技术储备。

    2024年11期 v.53;No.42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复材机尾翼前缘除冰安全气囊安装

    南盈盈;田盛羽;陈林杰;刘向阳;袁建锋;

    对复材机尾翼前缘除冰安全气囊安装技术要求、安装过程,除冰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安装过程的细节、注意事项和安装过程遇到的问题等进行简要介绍,为复材机尾翼前缘零件除冰系统的安装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年11期 v.53;No.42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纤维素衍生物涂层用于辐射冷却帐篷面料的开发

    葛元宇;丁先锋;蒋承锐;赵涛;范劲松;

    采用涂层整理方法,选用乙基纤维素作为涂层基体,开发出具备辐射冷却性能的帐篷面料。重点探讨了涂层厚度及溶剂组成对乙基纤维素涂层形貌,涂层织物和添加炭黑改良涂层织物辐射冷却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一乙基纤维素涂层表现出良好的日间辐射冷却性能,添加炭黑后可增强其夜间辐射冷却性能。该研究为高炎热环境辐射冷却型帐篷面料提供了参考。

    2024年11期 v.53;No.429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测试与标准

  • 假发用动物毛发纤维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

    裴燕华;胡海蓉;胡思林;

    针对相同化学性质的真人发与牦牛毛、骆驼毛混合发条难以鉴别定量的问题,基于真人发与牦牛毛,骆驼毛自身截面形态差异,通过光学显微镜,结合毛发密度、平均横截面面积及计数根数,建立了一种对假发发条中真人发与牦牛毛、骆驼毛两种动物毛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试验方法。研究发现:不同区域、部位的真人发与动物毛横截面形态都具有各自明显特征,且不受酸洗拉伸处理影响;试验确定真人发、牦牛毛、骆驼毛密度分别为1.31、1.30、1.29 g/cm~3;平均横截面积测量不少于100根、计数根数大于1 000根时,可以对真人发与动物毛进行准确地定量分析。

    2024年11期 v.53;No.429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土工织物自动化制样设备的研制

    方远远;郑依铭;

    为提高土工织物制样效率和准确性,研发了一台土工织物自动化制样设备。用户只需打开设备电源,将土工织物放在吸附平台上,调整试样位置,通过操作软件选择标准尺寸,输入样品编号,点击按钮就能实现自动裁样、喷涂编号。通过分析所制样品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证明了土工织物自动化制样设备所制样品更准确、更稳定。

    2024年11期 v.53;No.42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复合材料

  • Sc掺杂钼酸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

    高明;

    采用常温搅拌法在碳布导电基底上制备了钪(Sc)元素掺杂的钼酸钴/碳纤维复合材料(Sc-CoMoO_4/CF),通过对材料进行表征测试,发现所制备的产物为多孔片状结构。这种多孔片状结构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缩短离子和电子的扩散路径。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Sc元素掺杂对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Sc-CoMoO_4/CF电极材料没有其他杂质峰,也没有其他杂质元素存在,这表明样品纯度较高。同时,对Sc-CoMoO_4/CF电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在电流密度为1 A/g的条件下,Sc-CoMoO_4/CF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为2 095 F/g,在100次循环后,其比电容达到2 080 F/g,是初始值的99.3%,这表明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对Sc-CoMoO_4/CF//CNTs器件进行循环稳定性试验中,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比电容为176 F/g,进行10 0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后,比电容变为162 F/g,与初始比电容相比变化不大,达到初始值的92%,这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性能和较高的循环稳定性。

    2024年11期 v.53;No.429 42-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协同组装3D Ni(OH)_2/石墨烯薄膜电性能研究

    马立国;

    通过电化学剥离协同制备了3D Ni(OH)_2/石墨烯复合电极薄膜材料,高品质石墨烯均匀地生长在三维Ni(OH)_2表面,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在2 m A/cm~2电流密度条件下,该电极薄膜具有优异的比电容(266 m F/cm~2),经过1万次的连续充放电循环测试仍然保留94.1%的容量性能。该方法为大规模生产新型高性能电极薄膜材料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制备策略。

    2024年11期 v.53;No.429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C形梁质量控制的国产T300级碳纤维匹配性研究

    陈秋云;黄哲;赵远见;孟悦;陈文;肖杰;

    以大长径比C形梁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表面质量、厚度、外形轮廓、金相分析等问题,制定工艺研究路线。通过比对国产T300级碳纤维织物及单向带预浸料的制造效果,明确了与大长径比、小R结构C形梁相匹配的国产T300级碳纤维预浸料的类型。通过设计直观的研究目标及高效的比对方案,阐明了国产T300级碳纤维单向带预浸料与大长径比C形梁构型的工艺匹配性强,为国产复合材料后续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缩短了国产复合材料研究应用的周期。

    2024年11期 v.53;No.42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湿度对共胶接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机制

    郑义珠;吴雨哲;骆严;高琳琳;

    前期研究表明,已固化的复合材料层板在存放过程中会吸收环境中的水分,继而对复合材料的胶接性能造成影响,但湿度影响复合材料共胶接性能的机制尚不清楚。通过I型层间断裂韧性(GIC)表征共胶接性能,将三种有代表性的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在不同吸湿条件下进行处理后,分别与两种胶膜进行胶接,测试复合材料共胶接性能,探究不同预浸料层板的吸湿差异及后续共胶接性能的差异,最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验件的断面形貌,探讨待胶接板吸湿后,共胶接复合材料胶接性能下降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材料层板的吸湿率与时间的开方呈近似线性关系,满足菲克定律,但吸湿速率和吸湿量有所不同;吸湿后三种复合材料的GIC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种胶膜匹配下的复合材料胶接性能下降程度有差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得到待胶接板吸湿后共胶接复合材料的内部结构变化,探究了不同材料和不同胶膜匹配时胶接试验件的失效机制。

    2024年11期 v.53;No.429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MA700飞机防雷击表面膜铺贴工艺研究

    苏霞;景新荣;胡大豹;王浩军;

    先进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能显著降低飞机质量,在现代飞机上被大幅度使用。但是复合材料的导电率远低于金属,因此必须具有可靠的防雷击系统才能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研究了MA700飞机复合材料零件制造过程中防雷击表面膜的应用,以及防雷击表面膜不同铺贴参数对铺贴稳定性和电性能导通性的影响,为防雷击表面膜应用适航符合性提供依据。

    2024年11期 v.53;No.429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真空压力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

    刘佳;于竹;杨五兵;孟凡波;李营;

    为解决航空航天工业中先进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艺控制困难的问题,并优化全生命周期中制造环节的质量,以三组不同真空压力和压实时间为变量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三组试验件分别采用外观目视检测、超声波检测及金相显微检测三种方式进行内外部缺陷检测,验证真空压力对玻璃纤维夹层材料宏观和微观影响及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压力增大和压实时间延长,材料厚度呈现减小趋势;真空压力和压实时间对声波检测结果影响不明显;胶膜厚度虽然呈压缩趋势,但均衡性变差;材料内部纤维缺陷或组织缺陷都有明显改善。

    2024年11期 v.53;No.42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水泥毯在应急路面铺设中的应用仿真研究

    李帅;欧忠文;张寒松;

    在软质地面表面铺设一层高强材料可以有效提高车辆通过性,水泥毯由于其特殊的成型工艺、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有效弥补现有应急路面铺设材料的不足。为探究水泥毯在提高车辆软质地面通过性上的应用效果,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车轮—地面和车轮—水泥毯—地面两种有限元模型,对比了水泥毯铺设前后地面的应力和应变。结果表明:水泥毯由于具有较高的硬度,成为了主要受力部位,这使得松软土地面降低了55%的凹陷量、砂壤地面降低了85%的凹陷量,极大优化了软质地面通行条件。

    2024年11期 v.53;No.429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玄武岩纤维的建筑外墙保温砂浆力学性能研究

    安沁丽;

    以玄武岩纤维为掺入对象,制备了聚苯乙烯颗粒保温砂浆,设置试验分析不同纤维质量分数(0、0.5%、1.0%、1.5%和2.0%)以及不同纤维长度(8、18 mm)条件下的保温砂浆性能状况,试验结果显示:保温砂浆干密度在掺入玄武岩纤维后得到显著提升;软化系数、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改良,但同时稠度有所下降;导热性能方面,各组保温砂浆无明显差异;玄武岩纤维质量分数为1.5%时保温砂浆性能最佳,且纤维长度为18 mm时的改良效果相对优于8 mm。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墙体保温砂浆的性能改良方案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4年11期 v.53;No.429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聚丙烯纤维增强水利堤坡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张明远;

    为探究聚丙烯纤维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设计不同纤维掺量,分别制备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养护龄期取7、14、21、28、60 d并分别测定各组混凝土在不同龄期下的抗压强度。结果显示,聚丙烯纤维掺入后,各组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会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且抗压强度均大致表现为随聚丙烯纤维掺量增加而前期增加、后期降低的发展趋势,其中掺加0.9 kg/m~3聚丙烯纤维时抗压强度达到最佳水平。试验表明,聚丙烯纤维掺入后混凝土破坏形态出现改变,显著提升混凝土早期强度,且有效改善混凝土脆性。

    2024年11期 v.53;No.429 85-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纤维对桥墩砂土地基的力学性能改善试验研究

    李振成;

    研究了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和甘蔗渣纤维对桥墩砂土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通过对不同纤维质量分数(0.5%、1%和2%)以及不同纤维长度(2.5、5.0、7.5 mm)下砂土试样的加州承载比(CBR)和间接抗拉强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长度为7.5 mm的聚酯纤维可获得最高的CBR值,其数值比未添加纤维的砂土试样增加了约3.3倍;三种纤维中,甘蔗渣纤维具有最佳的间接抗拉强度。该研究结果为遭遇不良地质条件的桥墩砂土地基改良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024年11期 v.53;No.429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