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长椿;
回顾了国内外人造蛋白纤维开发历程,简要阐述蛋白纤维技术现状,特别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日本酪素蛋白纤维技术现况,并就目前国内人造蛋白纤维研究开发的深度、广度、投入及发展提出看法。
2006年1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展义臻;朱平;王炳;郭肖青;
以H2O为溶剂、CaCl2为凝固剂,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得羧甲基纤维素钠(NaCMC)/海藻酸钠(NaAIg)共混纤维。通过对纺丝液的流动性以及纤维的纤度、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吸湿性能的测试,研究了不同NaCMC添加量对共混纤维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CMC的相对百分含量为15%时,可得到各种性能优良的共混纤维;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到纤维表面有沟槽,横截面为圆形,边缘为锯齿状。
2006年12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郭林锋;骆唐文;王依民;
用增容剂PP-g-AA增容PP/PET共混体系。研究了增容剂含量、共混物组成、共混时间、共混温度以及螺杆转速对PP/PET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容剂的加入大大改善了PP/PET两相间的相容性,并且增容剂的添加量有一最佳值,为PET质量的50%。随着PET含量的增加,分散相的尺寸有所增加。共混温度和共混时间均有一最佳值。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分散相的尺寸减小,分布趋于均一,相容性也得到改善。另外,还制备了PP/PET合金纤维,对其表面处理后以及断面SEM观察均表明分散相PET原位成纤,这些微纤提高了合金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了合金纤维的力学性能,发现组分比为90/10/5时,合金纤维具有最好的力学性能。
2006年12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董薇;
低温乳液聚合法是一种可能实现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醇的工业化生产方法。阐述了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采用低温乳液聚合制备高聚合度聚乙烯醇(PVA)的方法。通过反应条件的控制,可制得不同聚合度范围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乙烯醇。
2006年12期 16-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茜;马敬红;梁伯润;
分别使用一步和二步熔融插层法,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PET/PA6/蒙脱土(MMT)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研究了蒙脱土在PET/PA6中的插层情况及PET、PA6的相容性,发现两种方法均可以使MMT在基体中达到纳米级分散,得到剥离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对PET/PA6/MMT共混体系的可纺性及染色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PET/PA6/MMT组成为90/10/2的一次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纺性,并具有良好的分散染料可染性。
2006年12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波;安树林;卢佳楠;
将导电炭黑混入到热塑性聚氨酯中,经熔融纺丝制得导电纤维。随着炭黑含量增加,炭黑/聚氨酯共混体系的黏度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炭黑含量在13% ̄16%时,炭黑在体系中的分布较为均匀,纤维的导电性能较好,力学性能可以满足应用要求。
2006年12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蒋向;邓剑如;
芳纶作为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有广泛的应用,其界面性能是影响其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的重要因素。分别采用H2、空气低温等离子体对芳纶表面进行了处理。研究了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芳纶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纤维表面张力增大,由46.0mN·m-1增加到63.2mN·m-1;表面极性增强,极性分数由58.0%提高到69.9%,而纤维单丝断裂强度未有明显变化。
2006年12期 26-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张幼珠;尹桂波;吴佳林;常丽娜;
以98%的甲酸为溶剂,不同质量分数的再生丝素溶液和3.5%的壳聚糖溶液以质量比70∶30共混静电纺丝。测定了壳聚糖的含量对共混膜的结构及力学、溶解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相对含量的增加,丝素β化程度提高,纤维结晶度增大,丝素与壳聚糖以70∶30共混时的溶失率最小;甲醇处理后,溶失率明显降低;共混纳米纤维的断裂强度随着壳聚糖相对含量的增大而增加,柔软性也逐渐提高;共混纤维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性。
2006年12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拯;曹煜彤;潘婉莲;陈蕾;诸静;刘兆峰;
通过添加第三单体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对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进行改性,能够使其溶于一般的极性有机溶剂中,得到的聚合物溶液可以直接纺丝。研究了PPTA共聚合工艺,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摩尔浓度、CaCl2含量以及第三单体含量和初始投料比对共聚物比浓对数黏度的影响。
2006年12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钱和生;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聚醚酰亚胺(PEI)纤维在500℃到750℃温度范围的热分解行为。随温度上升,裂解产物明显增加。在700℃时聚合物分子链断裂完全,鉴别到42种碎片组分。聚醚酰亚胺热分解的碎片中,苯酚、苯胺、氰苯、4-丙烯基二苯醚、4-乙烯基二苯醚、4-甲基二苯醚、二苯醚以及N-苯胺基-异吲哚-1,3(2H)-二酮等8种裂解产物最重要,可以依据这几种化合物定性鉴别聚醚酰亚胺。依据热分解产物的数量以及结构推断降解机理为:聚醚酰亚胺裂解过程中,剪切聚合物分子链,经过剥皮反应连续除去单体单元,再发生消去反应、成环作用、次级反应等形成了一系列裂解碎片。
2006年12期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冬;
用国产全消光锦纶6切片,在常规FDY纺丝设备上可生产出高质量全消光锦纶6全拉伸丝(FDY),就纺丝温度、喷丝板、冷却条件、热辊温度、拉伸等工艺条件对全消光锦纶6FDY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2006年1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宁佐龙;缪国华;
通过在纺丝过程中添加无机层状纳米银磷酸盐抗菌母粒制备出了一种持续、高效、广谱的抗菌锦纶6纤维。研究发现:采用低温纺丝技术,可有效地控制熔体氧化降解,减少断头和飘丝;减小侧吹风风速,降低纺丝速度,提高丝条上油量可降低条干不匀率;降低DTY加工速度、拉伸比、D/Y比及热箱温度有利于克服抗菌POY物理性能变化给DTY加工带来的不利因素。扫描电镜显示:抗菌粉体在纤维表面均匀分散,平均直径约1.0μm,较少发生团聚。抗菌实验表明:经洗涤100次后,纤维抗菌性能仍达99%。
2006年12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正>~~
2006年12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